金年会

金年会(金年会)2022年工作要點

發布時間:2022-02-25


金年会(金年会)

2022年工作要點


2022年,金年会将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曆次全會精神,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全國職業教育大會、2022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精神,堅持立德樹人,以内涵建設為引領,以提高職業教育适應性為主線,保持敢為人先的志氣、迎難而上的勇氣、革故鼎新的銳氣,真抓實幹,攻堅克難,提質增效,揚長補短,全力推進學校高質量發展,把美好的發展藍圖變成辦學治校的生動實踐,為發展适應新技術和産業變革需要的職業教育不懈奮鬥,以實際行動和優異成績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一、強化黨建引領,提供堅強發展保障

(一)強化政治建設。持續推進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學習宣貫走深走實,高質量做好黨的二十大宣傳貫徹相關工作。切實履行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進一步規範黨建各項工作,強化政治保障和引導。堅持目标導向,運用日常考核、工作群通報、述職評議考核等方式促進履職盡責。嚴肅黨内政治生活,嚴格黨的組織生活制度,紮實開展“三會一課”、民主生活會、組織生活會、民主評議黨員等黨内組織生活,堅決執行黨組織決定,提高黨的組織生活質量。組織召開第二次黨代會,總結近五年的工作情況,安排未來五年的重點目标任務,選舉新一屆黨的委員會、紀律檢查委員會。

(二)夯實組織建設。認真貫徹落實好《中國共産黨普通高等學校基層組織工作條例》,做好學院基層黨支部按期換屆選舉。鞏固黨建品牌,堅持示範引領促提升,聚焦“黨建+創新”,以基層黨建創新項目為着力點,紮實開展教師黨支部“雙帶頭人”培育工程,将黨的建設與教育教學工作深度融合。抓好黨員發展工作。做好積極分子确定和培養工作。發展入黨積極分子900名左右,發展黨員300人,開展2期發展對象培訓班,對發展對象進行教育培訓。

(三)錘煉幹部隊伍。持續推進人才培養系統化工程,做好優秀年輕骨幹人才的甄選、培養和儲備工作,大膽啟用培養成熟的優秀年輕幹部,助推年輕人才快速成長進步。加強幹部監督管理。建立健全幹部選拔任用工作紀實制度,按照選拔流程全程紀實,實現幹部選拔任用工作全程監督。切實發揮談心談話、教育提醒、函詢誡勉的作用,加強“八小時”外的監督。

(四)加強監督檢查。強化政治監督,做實日常監督,加強重點監督。對承包校内經營場所的各類業主進行抽查,重點檢查違規對外轉租、大宗食材進貨、定價、食品安全等方面。嚴格工程項目結算審計,建立社會審計公司資源庫,認真組織結算項目現場查勘複核。加強招投标與驗收督導,對政府、院内招采項目,做好市場考察、招标詢價、項目驗收等環節的督導工作,規範小額采購項目辦理程序,及時處理相關舉報投訴。定期檢查學校重點工程項目(備案項目)進展情況,發現和督導解決相關問題,将黨委決策部署落到實處。

 二、強化品牌創建,提升思政工作實效

(一)多措并舉加強思想引領。把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首要政治任務,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堅定不移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堅持以高質量黨建引領育人,着力以風清氣正的環境育人,加快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組織開展迎接、學習、宣傳黨的二十大精神主題教育活動,引導學生始終凝聚和團結在黨的旗幟下。立足建團百年重要時間節點,進一步深化共青團改革,規範召開第二次團代會。舉辦第五期“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優秀學生訓練營,講好“中國故事”“威職故事”,增強基層團組織引領凝聚青年、組織動員青年、聯系服務青年的能力。

(二)大力争創思政工作品牌。進一步完善思政工作機制,守好守牢宣傳思想陣地,強化優質思政、品牌思政建設,用高質量的工作體系強化思政工作的感染力、實效性。按照相關項目的内涵要求,強化組織領導、完善政策措施、強化運行管理,大力争創全省“三全育人”示範校、全省紅色文化傳承示範校等省級品牌。實施以“一核兩化”為内容的文化“涵育”工程,凝練以“真”“實”為内核的文化理念,通過制度建設、環境營造、行為養成,推進“真”“實”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推動馬克思主義學院内涵式發展。發揮社會科學研究優勢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教學和研究作為重點,加強研究闡釋工作引導廣大師生持續深化對黨的創新理論的理解和認識。持續推進思政課“專題講座式”改革,遴20個左右專題,建成專題資源庫。啟動建設“中國共産黨精神譜系”在線課程和“膠東紅色黨史”系列課程。培訓50名左右德育骨幹管理人員、思政課專任教師,培育1個思政課教學創新團隊,建設5個思想政治課示範課堂。

(四)紮實推進愛國主義教育聯盟建設。持續推進全國高職院校愛國主義教育培訓基地合作聯盟、山東省職業院校愛國主義教育合作聯盟建設。按照“三校一組”方案,協調校際合作,開展師生交流學習和現場教學等工作。整合愛國主義教育資源,共建共享愛國主義教育課程資源庫。啟動第三輪聯盟“師生同上一堂思政課”網絡直播課活動,打響“雲思政 紅課堂”品牌。

三、強化“崗賽課證”綜合育人機制建設

 (一)建立覆蓋“崗課賽證”的教學内容體系。按照校企共同設計培養目标、制定培養方案、實施培養過程的要求,進一步完善按崗設課的教育體系,創新實踐好校企“雙導師制”。大力探索項目式教學,加強對實訓教學全鍊條管理,強調課程内容的生産化,進一步完善課程質量标準,突出對課程教學載體的生産化、典型化特征評價,引進企業真實生産案例的課程課時比例達到總課時的50%以上。深入研究技能大賽、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含1+X證書)的知識、能力要點,專業課程對大賽和專業證書核心能力的覆蓋面達到80%以上。建立校院級技能大賽體系,将校内大賽辦成引導學生學技能、考核教師賽水平的重要形式,實現以賽促學、以賽促教。改進參加校外競賽的選手選拔、指導教師選拔機制,進一步完善支持機制,省級以上大賽獲獎數量進一步提高。開發校企合作教材30部、數字教材30部,入選國家規劃教材5部以上。

(二)進一步完善生産實訓的教學内涵。按照專業教學項目化、模塊化、情境化、生産化的目标要求,進一步完善生産實訓教學模式。學習和引進德國胡格教學模式,持續探索卓越工匠培養,強調真場景、真項目、真動手,開發符合高技能人才培養需求的技能訓練載體,建設層次化的項目教學課程,引導和帶動學生實訓、實踐、實戰。進一步強化實訓設備、耗材的生産性産出考核,建立生産性設備登記制度。建設實訓耗材管理平台,開發校外實習管理平台,提升教學工作信息化水平。進一步完善工匠班遴選及退出機制,根據學校實際工作情況适時新增工匠班。

(三)持續推動教師專業化發展。加強教師思想政治建設,層層壓實責任鍊條,用實際行動推動師德師風建設不斷走深走實。強化高水平教學團隊建設,完善高層次人才引進和使用支持政策。出台鼓勵教師參加博士學位進修的支持政策,鼓勵更多教師參加學曆繼續教育。開展教師全員全程全生涯培訓,常态化組織多層次培訓,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和實踐能力。将企業課程納入教師培訓項目庫體系,建立“行企校”培訓師資庫。依托煙威職業教育共建共享聯盟開展活動,統籌教師發展相關資源,探索聯盟教師發展協作新模式。落實5年一輪的教師企業頂崗計劃,安排不少于20名教師帶着項目課程任務、企業生産案例開發等任務到企業參加生産化、項目頂崗實踐。強化“雙師”教師達标認定,進一步完善标準、強化考核,雙師型教師新增30人以上。開展教師崗位勝任力通關及基礎技能通關培訓及測評,95%以上教師通關達标。

四、着力抓牢抓實高質量發展重點項目

(一)抓強高質量發展重大項目落實。辦好優勢重點專業,全力争取試點舉辦本科層次職業教育專業。圍繞“辦學質量考核”“雙高計劃”“職業教育創新發展高地”“提質培優行動計劃”“三個走在前”等重大項目實施,結合學校轉型發展實際,建立校内辦學質量考核體系、目标考核體系,實行結考核與過程性監控相結合的監控考核機制。每季度調度重點項目進展,不定期發布階段性成果、日常性工作完成情況。提前謀劃,全力做好“雙高計劃”中期績效評價,堅決打赢“脫群入校”攻堅第一戰。周密做好辦學質量年度考核、質量管理體系建設及運行、辦學數據采集及報送等工作。

(二)圍繞辦學質量考核指标開展補短闆工程。堅持走以質量提升為核心的内涵式發展道路,聚焦辦學質量考核中學生技能大賽等關鍵指标及教學成果獎、專家培育、省級以上科技(社科)獎項、省級以上創新平台、鄉村振興示範校、實訓基地建設等标志性成果,建立項目組,開展提前預研準備和攻關,拟定計劃、精準發力,力争取得新成效,實現新突破。設立重點科研項目和标志性成果培育專項資金,聚焦“卡脖子”問題,實行揭榜挂帥機制,組織團隊依托校内實驗室,積極科研攻關。開展“百名教師進百企”服務活動,将技術(服務)成果送到一線。

(三)建設好校内研究機構和協同研究機制。籌建“行知研究院”,建設宣傳、研究和實踐職業教育思想的綜合平台,積極宣傳職業教育理論,提煉教育改革案例,推廣職業教育成功經驗。年内争取陶行知研究院、山東省中華職業教育社等機構在我校設立研究或實踐中心,廣聘校内外專家開展研究與實踐活動,組織舉辦1次職業教育發展論壇,建立健全培育、考核、激勵機制。結合學校改革實際組織開展實踐研究,建立研究、展示職業教育思想和成果的交流平台,推動學校職業教育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不斷取得新成果。

(四)構建可持續發展的校園信息化生态。按照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建設校園信息化生态,出台20222025年數字校園建設規劃。強調數字化思維,完善數字校園建設和領導、管理、審核、運維機制,組建項目專班,強力抓好推進工作。着力建好數據中台,落實“一數一源”工作機制和數源規劃,組織力量開展數據标準完善和治理,形成覆蓋90%應用需求的數據中台以及定期更新的數據管理體系。強化數據挖掘和分析,構建基于數據的教育治理新模式。按照社交、移動、大數據、雲計算的“SMAC”念,推進最小顆粒度的應用開發,實現應用開發市場化、創業化,上線示範性應用小系統3個以上。推進IPv6部署,按照公有雲+私有雲結合的原則,一次規劃、分布實施數據交換存儲升級。規範網絡與信息安全建設與管理。進一步完善虛拟現實、5G等智慧教育環境建設與應用,不斷推進現代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推進職業教育信息化标杆學校建設。

 五、全面深化開放辦學強化服務發展能力

 (一)大幅提升校企協同育人水平。強化校企合作在引進企業資源、輸出人才培養成果方面的牽頭抓總作用,統籌做好兼職教師引進、課程案例引進、設備資源引進、企業基地建設、合作項目開發等工作。各專業積極探索借企業力量提升專業建設水平,遴選重點專業引進行業産業優勢企業,新建2個産業學院,依托文旅集團建優建強省級文旅專業群。繼續推進實施訂單培養、學徒培養等人才培養模式,合作培養學生比例達到30%以上。實體化運作威海職業教育集團,推動智慧建造技術、文旅創意、船舶與海洋工程等省級及以上高水平專業群牽頭成立省級職教集團。明确各合作類型的目标任務和質量标準,完善校企合作項目優勝劣汰的遴選機制。

 (二)完善科研創新生态體系。大力強化面向企業的技術應用服務能力建設,重點推進校企協同創業機制和項目建設,與優勢企業共建5個以上校企協同創新平台,争創3個市級創新(工程)平台、1個省級創新平台,完成橫向技術服務到款額1800萬元。進一步抓好創新創業學院工作,強化政策支持,完善課程體系,建好創客空間,推進專創融合工作發展,積極争創國家級創新創業學院、創新創業實踐教育中心。成立“金年会青年創業導師發展聯盟”,積極開拓校外創新創業實踐基地,搭建學生創新創業服務平台。積極組織師生參加雙創各類比賽,形成以“互聯網+”“挑戰杯”“省科創”為龍頭的賽事聯動體系。

(三)穩步提升國際化辦學水平。加強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管理,做好中外合作辦學項目招生宣傳外語教學外方上課等項目維護工作繼續推進與芬蘭坦佩雷應用科學大學合作舉辦建築裝飾工程技術專業合作辦學項目引進芬蘭優質課程1門、國際證書1項。與中國有色礦業集團有限公司和兄弟院校合作,共同推進共建“剛果(金)職業技術學院迪茲瓦校區”和“老撾海外職業技術學院”為迪尚集團等“走出去”企業培訓國内外員工年培訓量争取達到500人日。探索“學習+實習”等留學生培養模式,打造特色專業課程體系,培養“中文+技能”型國際人才。策劃舉辦與國内外高校和機構的“雲對話”“雲簽約”“雲活動”等,争取申報2022年“漢語橋”線上團組交流項目,組織師生參加中外文化交流和國際技能競賽,開展2022年全球青少年夥伴計劃項目。舉辦第四屆教師“雙語”教學大賽。

 ()持續推進電商人才培養高地建設。加速直播電商人才培養,實體化運營快手生鮮(華北)官方直播基地,辦好快手學院,大力做好本地優質商品的選品推介,組織更多商家、團隊入駐,賦能數字經濟發展,培育區域特色産業品牌,切實發揮引領區域電商産業發展的作用。聯合區域政行企校,牽頭成立“威海市電商職教集團”。持續推進電商人才教育培訓平台建設,與威海綜保區合作完善跨境電商協同創新中心,集聚校内外優勢資源申報并建設鄉村振興電商人才培育基地。與現代職業教育研究院合作,完成電子商務師國家職業技能标準開發和課程體系構建工作。

 ()善用市場機制提升培訓體量和質量。優化社會培訓體制機制,強化非學曆教育的規範管理,将培訓收益比例納入考核體系,促進培訓工作提檔升級、提效增收。進一步做好培訓平台建設,做好各類基地平台的培育和申報工作,力争新建各類培訓基地5個,争創1個全國性培訓基地。與現代職業教育研究院合作,做好新職業、新标準的開發推廣工作。進一步完善多方協同培訓機制,新開發培訓項目10項,開展培訓項目200個,培訓規模50萬人日,到款額5000萬元。大力開發職業技能培訓項目,實施“一專業一品牌”的技能培訓項目建設工程,每個專業開發一個面向社會的技能培訓項目,強化專業與學曆教育相協調的伴生服務能力,建成企業職工培訓(進修)基地5個以上,承接企業職工技能提升培訓、下崗職工再就業培訓等5000人次以上。

 六、按照現代大學治理規則進一步推進内部機制體制建設

 (一)強化專業動态調整機制。緊密對接産業升級和技術變革趨勢,對接威海重點、特色産業,論證新增3個左右新興專業。加快傳統專業升級步伐,對接産業趨勢對汽車維修、通信電子、服裝技術、旅遊營銷等專業進行升級改造。進一步完善提升專業質量标準,将對産業的支撐度、在業内的領先度、辦學績效、就業質量等做為核心指标,建立專業發展标準,實行嚴格考核、剛性調整。對納入調整範圍内的專業要限期整改,整改仍不合格的列入拟淘汰專業名單,配合機構、人事調整分批次進行淘汰。

 (二)運行核編定崗考核淘汰機制。繼續深化、優化、固化現有考核、績效激勵機制。根據機構設置情況,及時更新核定學校各處室、二級學院工作職責。啟動核編定崗工作,科學核定各部門、二級學院人員編制,探索建立按需定編、競争上崗、超員待崗的競争性用編上崗機制。研究出台轉崗人員、無崗人員的考核管理辦法,逐步建立良性的人員錄用、上崗、流出管理機制,進一步提升人力資源使用效益。

 (三)完善科研獎勵和分配激勵機制。進一步完善知識價值導向的激勵機制,支持科研人員通過技術開發、技術轉讓、技術咨詢、技術服務等活動獲得合理報酬,實現收入增長。對科技成果完成人和為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做出重要貢獻人員的獎勵, 可直接發放給個人。進一步加強科研項目的真實性、原創性管理,建立抄襲、剽竊警示處置制度。進一步完善創收管理制度,深化水、電、維修費用二級學院承包改革,大力創樹節約校園、節能校園、綠色校園。

(四)進一步優化學生崗位實習管理機制。根據2021年修訂的《職業學校學生實習管理規定》的1個“嚴禁”、27個“不得”,對學生崗位實習的企業遴選、實習内容、實施程序、實習考核等進行系統化設計和安排。基于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務,找準留威實習與學生及家長意願的結合點,與實習單位共同實施好實習全過程管理,強化本地企業與學校之間的良性互動。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自主建設學生實習管理信息化平台,通過熱線電話、互聯網、信訪等途徑,暢通學生及家長政策咨詢與情況反映的校内渠道,對因履職不力導緻校級以上投訴集中爆發的二級學院建立問責追責機制。

11 —




XML 地圖